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用药
上呼吸道感染健康知识
上呼吸道感染,通常指包括鼻腔、咽部或喉部在内的炎症,又被称为普通感冒。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其病原体由70%~80%的病毒,如副流感病毒、腺病毒和鼻病毒等,以及20%~30%的细菌,如溶血性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。感冒的发病与各种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因素有关,如淋雨、受凉、气候变化、过度疲劳、贫血、维生素A、D缺乏等。老年人、体弱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儿童是高危人群。感冒的发病率高,常有小规模或大范围传播的可能。
感冒的主要症状为咳嗽、流涕、打喷嚏、鼻塞等,病因和疾病类型不同,症状也会有所不同。比如普通感冒主要以鼻咽部黏膜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,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,或仅有低热。严重者除发热外,可感乏力、措手不及、四肢酸痛和头痛等。感冒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,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染。
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,常采用解热镇痛药、镇咳药物、减充血剂和祛痰药物等。目前尚无专门针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,尤其要警惕滥用抗生素。对于感冒症状轻微,无须特别治疗的患者,主要措施是注意休息、适当补充水分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继发细菌感染。同时,应根据病症的严重程度及时就医。
普通感冒虽然常见,但其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广,且存在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,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。研究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、疫情控制和治疗手段,对于防控感冒疫情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用药指南
减充血剂药物
有鼻塞、鼻黏膜充血等症状者,可应用减充血剂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,以减轻鼻充血,缓解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等症状。
盐酸伪麻黄碱是最常用的减充血剂,给药方法有鼻腔局部给药(滴鼻)和全身口服给药。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,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有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和鼻黏膜充血反弹。
抗组胺药物
有频繁喷嚏、多量流涕等症状的患者,可酌情选用抗组胺药物治疗。抗组胺药物具有抗过敏作用,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,降低血管通透性,有助于消除或减轻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。抗组胺药物的鼻喷剂局部作用较强、全身不良反应较少。
注意:该类药物为OTC药物(非处方药),可不通过医师处方、从药店直接购买;但抗组胺药物有头晕、嗜睡等不良反应,宜在睡前服用,驾驶员和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等行业工作者避免使用。
解热镇痛药
伴有头痛、发热、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者,可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,如对乙酰氨基酚、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。
解热镇痛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,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下调,产生周围血管扩张、出汗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。
注意:对于诊断不明者应慎用解热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影响诊断,过量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会损伤肝脏和消化道黏膜;通常体温≥38.5℃和(或)出现明显不适时,可考虑采 用退热药物治疗。
镇咳药物
根据其是否具有成瘾性和麻醉作用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镇咳药:
依赖性镇咳药:如可待因等,可直接抑制延髓中枢,镇咳作用强而迅速,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,但具有成瘾性,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短暂使用。
非依赖性镇咳药:如右美沙芬,作用与可待因相似,但无镇痛和镇静作用,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,也无成瘾性,是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镇咳药。
祛痰药物
祛痰治疗可提高咳嗽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率。祛痰药的作用机制包括:增加分泌物的排出量,降低分泌物黏稠度,增加纤毛的清除功能。
常用的祛痰药有愈创木酚甘油醚、氨溴索、溴己新、乙酰半胱氨酸、羧甲司坦等。
愈创木酚甘油醚是临床常用的复方感冒药成分,可刺激胃黏膜,反射性引起气道分泌物增多,降低黏滞度,有一定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,达到增加黏液排出的效果。常与抗组胺药、镇咳药、减充血剂配伍使用。